Sunday Report

All Episodes 2013 - 2015

  • Ended
  • #<Network:0x00007f7dcb886a58>
  • 2013-01-06T11:35:00Z
  • 25m
  • 1d 12h 40m (88 episodes)
  • China
  • News

90 episodes

Season Premiere

2013-01-06T11:35:00Z

27x01 2013.01.06 - 假如他是你的孩子

Season Premiere

27x01 2013.01.06 - 假如他是你的孩子

  • 2013-01-06T11:35:00Z25m

2013-01-13T11:35:00Z

27x02 2013.01.13 - 勞教

27x02 2013.01.13 - 勞教

  • 2013-01-13T11:35:00Z25m

2013-01-20T11:35:00Z

27x03 2013.01.20 - 開飯

27x03 2013.01.20 - 開飯

  • 2013-01-20T11:35:00Z25m

27x04 2013.01.27 - 亞洲性奴

  • 2013-01-27T11:35:00Z25m

2013-02-03T11:35:00Z

27x05 2013.02.03 - 青年貧

27x05 2013.02.03 - 青年貧

  • 2013-02-03T11:35:00Z25m

27x06 2013.02.10 - 「候鳥」團聚

  • 2013-02-10T11:35:00Z25m

27x09 2013.03.03 - 二手潮流

  • 2013-03-03T11:35:00Z25m

27x10 2013.03.10 - 網絡力量

  • 2013-03-10T11:35:00Z25m

27x13 2013.03.31 - 搶救中文科

  • 2013-03-31T11:35:00Z25m

27x14 2013.04.14 - 另類補習天王

  • 2013-04-14T11:35:00Z25m

27x15 2013.04.21 - 職場自由人

  • 2013-04-21T11:35:00Z25m

27x16 2013.04.28 - 雅安.平安

  • 2013-04-28T11:35:00Z25m

27x18 2013.05.12 - 退休專業人

  • 2013-05-12T11:35:00Z25m

2013-05-26T11:35:00Z

27x20 2013.05.26 - 陪跑

27x20 2013.05.26 - 陪跑

  • 2013-05-26T11:35:00Z25m

27x22 2013.06.16 - 不言之教

  • 2013-06-16T11:35:00Z25m

27x23 2013.06.23 - 重整人生

  • 2013-06-23T11:35:00Z25m

27x24 2013.06.30 - 聽講普通話

  • 2013-06-30T11:35:00Z25m

27x26 2013.07.14 - 百年果欄

  • 2013-07-14T11:35:00Z25m

2013-07-21T11:35:00Z

27x27 2013.07.21 - 港牛傳

27x27 2013.07.21 - 港牛傳

  • 2013-07-21T11:35:00Z25m

27x29 2013.08.04 - 不平凡旅遊

  • 2013-08-04T11:35:00Z25m

27x31

  • no air date25m

Season Premiere

2013-10-01T11:35:00Z

28x01 2013.10.01 - 龍‧迷

Season Premiere

28x01 2013.10.01 - 龍‧迷

  • 2013-10-01T11:35:00Z25m

李小龍憑著電影《精武門》中的一句經典對白,「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成為華人社會的經典人物。這位一代巨星更將香港功夫電影帶到國際電影舞台,開創了華人進軍荷李活的先河,令中國武術弘揚海外。 縱然李小龍離開了四十年,但「李小龍精神」仍然活在我們之間,陪著不少香港人,甚至是外國人成長,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著各種深遠的影響。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在香港長大。他生於演藝世家,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三個月大的李小龍已經在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十歲時他首次在《細路祥》中擔任主角,大獲好評,被捧為天才童星。 在拳術方面,李小龍七歲時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太極拳以鍛煉身體,到十三歲的時候,他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 李小龍赴美前的最後一部電影《人海孤鴻》,把自我性格融入角色,小混混的形象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的代表作。 在1959年,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他在西雅圖愛迪生技術學校一邊上學,一邊教授詠春拳,其後他入讀華盛頓大學修讀哲學和心理學,擴闊了思想和視野。同時,他亦積極鑽研武術,在1962年,在大學停車場的角落,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一邊授徒一邊練習,和不同國藉的武術愛好者交流。到1964年,他在奧蘭克開設第二間振藩國術館時,他開始深入研究傳統武術的套路形式,亦對傳統的武術形式提出質疑。 在1967年時,他在三藩市開設第三間振藩國術館,同時融合中西哲學和武術體系,創立了一個新的武術體系- 截道拳。他認為武術應該是一種自由行為,隨時作出動作反應,不應被固定的動作套路和規則限制,截拳道講求實用性,是一種直接,簡明和快速的博擊術。截

28x02 2013.10.08 - 與歷史對話

  • 2013-10-08T11:35:00Z25m

自從二千年推出課程改革後,不少中學在初中取消中國歷史科,或將它併入通識科內。影響所及,近年應考中史的人數不斷下跌,末代會考大約有二萬八千幾人應考,今年中學文憑試更只有約八千幾人參加,不少中史科老師擔心不出幾年,中史科有亡科的危機。 其實中史科不受歡迎,究其原因是社會風氣重視金融經濟,學生及家長都覺得中史科不實際,出路不佳。另一方面不少考生覺得文憑試考試範圍太闊,考題艱深,考評要求過高,不切合中學生的能力,嚴重挫敗了學生的對中國歷史的興趣。 為推廣國史教育,港大歷史系碩士同學會主辦京津六天遊,讓全港中學生參加,透過實地參觀天津如解放北路、利順德飯店、天津五大租界和大沽炮台等向學生講解近代中國歷史的演變,希望啟發學生對國史的興趣。 記者:張慧敏

28x03 2013.10.15 - 街舞者

  • no air date25m

最近一部港產電影《狂舞派》在香港很流行。裡面的人物樂觀向上,為了實現自己跳舞的理想付出了很多努力,勵志的情節令不少港人對街舞有了興趣。 但是現實生活中,街舞卻並不是一個被大眾廣泛接受的舞種,很多人會覺得這種舞蹈不登大雅之堂,跳舞的人也多是不務正業,可是這種文化在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卻特別興盛。 跳街舞並不能掙錢,不管是做舞蹈老師還是自己出去表演掙錢,人工都不會高,而且收入不穩定。有些人本身會有一份正職,但是仍然不會放棄跳舞,如果有比賽那段時間,會在下班之後一群人去練舞,練到凌晨四、五點,睡幾個小時繼續去上班。 街舞也有很大危險性,空翻、手撐、地翻轉這些東西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傷殘。有些學生跳舞影響成績,父母也不支持。夢想與現實如何平衡呢? 記者:廖婧希

2013-10-22T11:35:00Z

28x04 2013.10.22 - 寵愛我

28x04 2013.10.22 - 寵愛我

  • 2013-10-22T11:35:00Z25m

寵我、愛我,可能是不少寵物的心聲。不過在寵物等於商品的時代,不是每一隻寵物都有被寵的好運氣。政府早前諮詢公眾,打算發牌予私人寵物繁殖者,做法引起動物團體不滿,認為做法會助長無良繁殖的歪風,直到目前仍然未有定案。 事實上,一般人追求的所謂「純種」寵物,必須在保留特定基因的情況下去繁殖,基因的單一性令動物大多患有遺傳病。例如摺耳貓和玩具貴婦狗,會終生帶有骨骼問題,前者尤其嚴重。在外國,不少國家早已不接受摺耳貓的品種註冊。 當主人滿心歡喜地把寵物買回家,亦可能因寵物患病而失望。好運的,主人會背負照料牠們的責任;不好運的話,主人可能不負責任地把這些患病動物遺棄。這一集,會透過一些動物的遭遇及愛護動物人士的心聲,探討飼養寵物該有的態度和意義。 記者:錢芷蕾

28x05 2013.10.29 - 畫出我天地

  • 2013-10-29T11:35:00Z25m

二十出頭的李光為了繪畫的夢想,兩個月前毅然辭去工作,與另一位熱愛漫畫的朋友蔡海鵬合租了一個工廠大廈單位,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埋頭漫畫創作。兩個人沒有正職,只靠兼職賺取金錢支付生活費和工作室的租金。 梁卓君十年前到美國升讀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當地工作。喜愛漫畫的她工餘時間創作,然後將自己的作品透過網絡發放,娛人娛己。不過在過程中發現:自己土生土長的香港才是創作的泉源,於是放棄美國穩定的生活,去年回到香港發展。如今,她是一位網頁設計師,工餘時間創作四格漫畫。 這三位追夢的年輕人,被香港漫畫家馬榮成和李志清吸引,報了一連四堂的「漫畫大師班」,希望向這兩位前輩取經,在漫畫世界中闖出名堂。 然而,長篇漫畫《風雲》的主筆馬榮成今年七月宣布,將於今年內為這個二十五年歷史的故事畫上句號。他強調自己不是封筆,但亦承認要生存,商業漫畫需要尋找印刷發行以外新的出路。 香港,這個萬事以利為先的城市,年輕漫畫家可以怎樣在夢想和現實之間,畫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記者:鄧淑儀

2013-11-05T11:35:00Z

28x06 2013.11.05 - 脫癮

28x06 2013.11.05 - 脫癮

  • 2013-11-05T11:35:00Z25m

吸毒者在吸食第一口毒品時,都自以為可以駕馭毒品,不會上癮。最後,他們都吸毒成癮。要戒毒,他們先要脫癮。阿偉吸毒十年,曾經吸食俗稱K仔的氯胺酮,可卡因及俗稱冰的甲基苯丙胺。他認為吸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種不良的習慣令他多年要忍受毒品帶來的後遺症,包括是胃痛,記憶力衰退及尿頻。他現時仍然嘗試戒毒。 隱蔽吸毒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阿英初中時,主要在娛樂場所吸食毒品。幾年後,她長期在家吸食,次數及份量亦因而增加,不過家人從未發現。阿英一直沒有尋求協助,雖然多次自己戒毒,都不成功,吸食年期長達十年。家長應該如何協助子女戒毒? 政府在九月就「驗毒助康復計劃」展開為期四個月的諮詢。政府建議在強烈的環境因素及當事人有剛吸毒的徵狀下,進行驗毒測試,確認為吸毒人士將轉介社工,接受治療以代替檢控。 記者:關麗雯

28x07 2013.11.12 - 樂團的誕生

  • 2013-11-12T11:35:00Z25m

為了培養新血,著名小提琴家姚訜正成立香港弦樂團(HKVE),為具潛質音樂新人提供培訓和表演機會。 姚訜認為,每年在演藝學院音樂系和其他學院畢業的音樂學生為數不少,大部分都有音樂天賦,但他們大部分的出路都是當音樂老師,本港卻欠缺平台給他們繼續受訓讓他們提升技藝。香港的專業歌手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但是對於那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音樂人來說,卻甚少機會踏足專業舞台,令她萌生成立弦樂團的想法。 樂團預計招收二十名學員,會以受薪形式受僱,令他們成為全職演奏家。十月底樂團會正式成立,並且舉行演奏會。邀請國際音樂家給他們專業培訓,帶領他們登台演出。期間亦會推行師友計劃,請多名國際知名樂手及交響樂團,教他們怎樣成為真正的專業樂手。 記者:關銘麟

28x08 2013.11.19 - 伊院五十年

  • 2013-11-19T11:35:00Z25m

伊利沙伯醫院建於1963年,至今已有半個世紀。 伊院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名字命名,並由當時的港督柏立基主持啟用儀式,屬急症全科醫院,現有病床超過1800張,職員六千多人,提供廿四小時急症室服務,是醫管局九龍中醫院聯網的龍頭醫院。 60-70年代,香港生育高峰期,產科病房人山人海;70-80年代病人非常多,伊院高峰期曾有二千多張帆布床,部分更要放到走廊和電梯口;90年代初醫管局成立,推動不同的醫療改革,醫護人員形容進入「火紅年代」;97年金融危機後,公立醫院資源減少,醫護人員出現同工不同酬情況;近年人口老化問題浮現,八成求診者為慢性病患,不少更是長者病人。 五十年過去,伊利沙伯醫院要面對的,又是甚麼樣的挑戰? 記者:王玉娟

28x09 2013.11.26 - 據理力爭

  • 2013-11-26T11:35:00Z25m

過去不少人認為法律是有錢人的遊戲,低下階層或沒法律知識的人面對訴訟非常吃虧。2010年港大法律學院開辦臨床法律教育計劃,選修該課程可讓學生接觸真實的個案,過去三年,已向三百幾個案提供法律詻詢,其中比較特別或有教學價值的刑事案件,更會代表個案上訴,三年以來代表上訴的個案超過十宗。 負責課程的張達明表示,經過多年大學才可開辦此課程,是全港法律系首次開辦,目的是學生接觸真實案例的機會,同時令學生善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去回饋社會,幫助沒有能力聘用律師的個案。 這一集會透過張達明及法律系學生,以及一些上訴成功及已結案的訟訴,顯示法律裁決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記者:張慧敏

28x10 2013.12.03 - 嫁個內地人

  • 2013-12-03T11:35:00Z25m

在香港女多男少,和內地男多女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香港女性選擇與高素質的內地男性結婚。港女內嫁,顯示出兩地的功利性聯姻逐漸消失,而兩地的經濟和文化差異也逐漸縮小。 根據2013年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字顯示,1981年至2012年間,港女嫁給內地男性的人數大幅增加,北上尋夫成新趨勢。不少香港女性認為內地男性較為有上進心,在香港難找到好老公,她們都希望30歲可以找到終身伴侶。 記者:廖婧希

28x11 2013.12.10 - 消費新一代

  • 2013-12-10T11:35:00Z25m

信用卡非即時還款以及分期付款功能,無形中鼓勵人增加消費。信用卡文化逐步入侵大學校園,其免月費計劃及禮品策略吸引學生申請。甚至有銀行和大學合作,以填妥的信用卡申請表格換取迎新營資助。由於新一代年輕人習慣消費享樂,對信用卡的使用沒有節制,又缺乏理財知識,令拖欠還款的情況日趨嚴重,不少大學生更需要向輔導機構求助。 學生資助辦事處資料顯示,去年共有280名有作學生貸款的大學生,因理財不善,無力還款而申請破產。有大學會計系講師認為,情況和大學生欠缺理財概念有關,有些學生亦高估自己的還款能力,而朋輩之間的價值觀亦有影響。 本集將走進校園街訪學生使用信用卡的情況,亦會追訪消費習慣完全不同的學生,由揮霍到節儉,探討現今大學生的金錢觀以及何謂理財有道。 記者:錢芷蕾

28x12 2013.12.17 - 贏在起跑線?

  • 2013-12-17T11:35:00Z25m

每年九月至十二月,都是幼稚園招生的高峰期,不少幼稚園會舉行開放日,派發入學申請表,進行面試及公布結果。 因應出生數字上升,加上內地雙非兒童來港報讀幼稚園,近年幼稚園學額競爭越趨激烈。為了令子女能成功入讀心儀的幼稚園,家長們都各出奇謀:有家長辭職,通宵露宿報名;有家長為小朋友報30間幼稚園,一日赴三場面試;亦有家長報讀選取幼稚園策略的課程,豐富自己及小朋友的面試技巧。 有幼兒教育界人士認為,家長報十間八間幼稚園已變成潮流,少報彷彿會落後於人。有提供面試培訓班的機構就指出,家長期望越來越大,幼稚園面試題目越來越深,亦令他們部分課程內容超越小朋友年齡對應的發展程度。 本集將會探討家長為幼兒報多間幼稚園,為面試作準備的心態,以及背後的原因。 記者:黃雅宇

Season Premiere

2014-01-14T11:35:00Z

29x01 2014.01.14 - 他們都是高學歷

Season Premiere

29x01 2014.01.14 - 他們都是高學歷

  • 2014-01-14T11:35:00Z25m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香港在2006年至2007年間,共有361300名身體殘疾、視障、聽障、精神病或特殊學習困難的殘疾人士。其中有22400人擁有專上教育程度,佔總體殘疾人數比例百分之6.4。 這批擁有高學歷的殘疾人士雖然以學業成績證實自己殘而不廢,但在職場上卻鮮有機會發揮所長。不少人因屢次求職不遂無奈地投身比自己學歷要求低的兼職工作。現代人深信「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對他們而言是否例外﹖ 本集透過幾位擁有學位的盲人和聾人求職的故事,了解殘疾人士在職場上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他們如何面對現實的困局。 記者:鄧淑儀

29x02 2014.01.21 - 「生」機

  • 2014-01-21T11:35:00Z25m

生育對不少人來說是人生重要的一環。隨著社會發達,香港人愈來愈遲婚,加上女性專注事業,女性首次生育年齡更由1981年的23.9歲,延後至2011年的28.9歲,至真正想懷孕時已達高齡,錯過黃金年齡,面對其他隱憂。同一時間,據統計,香港每6對夫婦之中有一對不育,不育的原因有很多。 部分人想借助科技之力圓生育夢,但現時全港只有三間公立醫院提供體外受精及夫精人工授精等人工受孕的服務,雖然收費較私家醫院低,但輪候人數眾多,排隊時間動輒三年。私家醫院的服務,每次近十萬元。與其等待,又難以承擔高價,有人選擇北上尋醫。 在鄰近地方如新加坡、日本等,政府均設人工受孕資助,新加坡的資助額,每次達到6300坡元(即3.9萬港元),在香港,政府正就人口政策進行公眾諮詢,為催谷生育率,亦提出資助不育夫婦接受人工受孕的可行性。 本集透過不同的個案,如何透過科技來圓生育夢。 記者:關銘麟

29x03 2014.01.28 - 是病?非病?

  • 2014-01-28T11:35:00Z25m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為一種精神失調症,多數案例以幼童為主。過往三年,於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中心被診斷ADHD的個案均超過2000宗。 近年外國研究顯示,成人當中有百分之4.4為ADHD患者,有關注團體指與部分人於幼兒階段未有好好處理,致成年仍受影響。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近一兩年求助個案顯著上升,由之前每年一、兩宗,增至現時每月一、兩宗,當中包括確診子女患ADHD後,發現自己曾有類似症狀,再被確診;亦有剛投入職場青年人,發現自己專注力有問題,才知道患有ADHD。 ADHD並不是可怕病症,可以透過藥物及行為得到治療。 記者:黃雅宇

29x04 2014.02.04 - 港籍學生班

  • 2014-02-04T11:35:00Z25m

深港兩地政府訂立協議,容許港人子弟班錄取雙非子女,並改名為港籍學生班,預計下學年港籍學生班學額會增加二百個至一千六百名,希望藉此紓緩北區學校升學的壓力。 部分一年級港籍學生家長決定來年入讀港籍學生班,到六年級時亦有機會直升香港中學。然而有港籍學校校長預期成效不大,部分立志來港升學的雙非學童家長仍會來港升學。 與此同時,有港籍同學決定留在深圳升中,他們覺得未來國內發展更有前途。即將來臨的學年,深圳一共有七間學校開辦港籍學生班,他們的學生在小六可直接參加香港中學統一派位。 在眾多科目中,常識是最令學校感到無從入手的,因為國內教師對香港認識有限,所以有學校預計招聘香港的教師任教常識,但因深港兩地工資差異,估計難以招請港籍老師任教。 記者:張慧敏

2014-02-11T11:35:00Z

29x05 2014.02.11 - 代購

29x05 2014.02.11 - 代購

  • 2014-02-11T11:35:00Z25m

香港被譽為購物天堂,不少內地人喜歡來香港掃貨,不過有時候來不了也沒關係,有群人可以代勞,這群人就是代購。 做代購這行的有內地人,也有香港人,不過內地人佔多數。主要代購的商品包括化妝品,手袋以及電子產品等。 代購者幫顧客買好商品之後,會帶過關去深圳郵寄。海關對於出境商品有嚴格的規定,並將幫忙運送商品收取代工費的行為定義為走私。但是,有利可圖成為代購者們一再鋌而走險的原因。 對於兩地差價較大的商品,代購者會收取商品價值總數的百分之十到二十作為代購費,也有人提高港幣與港幣的匯率,以此賺取差價。 記者:廖婧希

29x06 2014.02.18 - 少數族裔學中文

  • 2014-02-18T11:35:00Z25m

在本港約七百萬人口中,少數族裔佔超過四十五萬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在本港土生土長,不過中文對於他們來說,看不明、聽不懂、寫不對,說不清。 阿希三歲時隨父母由巴基斯坦來港定居。他自小在本港接受教育,現時讀大學二年級,但形容自己的中文水平,只有小學三年級程度。明年畢業後,他便要投身社會,但是過往的升學及求職經驗,令他意識以自己的中文水平無法跟本地生競爭。 阿希的妹妹莎莉士及琪琪還在求學階段。莎莉士現時讀中學五年級,校內以非華語生為主,她主要以烏爾都語及英語溝通。校內的中文課程比主流課程淺易,但莎莉士在學習上仍感到很困難。琪琪是家中年紀最小的,就讀小學四年級,但她的中文卻是家中最好的。 記者:關麗雯

29x07 2014.02.25 - 這幾滴血

  • 2014-02-25T11:35:00Z25m

身體會製造不同酵素分解食物糖份、蛋白質和脂肪,令它們成為能量支持身體成長和機體消耗。但原來,有些人從父母遺傳了有缺陷的基因,身體不能製造酵素分解這些營養,它們的代謝物成為毒素積累在身體內,破壞腦細胞和心臟,造成嚴重後果。這類遺傳疾病,被稱為「遺傳代謝疾病」。 根據統計,每四千名嬰兒就有一個擁有這類遺傳代謝疾病。本節目訪問了三個遺傳代謝疾病的個案,了解他們如何從這種罕有疾病中死裡逃生。 與此同時,一位在香港從事遺傳代謝疾病研究二十年的醫學學者,努力推動香港全面推行「二代新生嬰兒篩檢計劃」,希望為所有在公營醫院出生的嬰兒檢查。因為他堅信,及早發現嬰兒有此疾病,可以避免病發對病者造成的損害。 記者:鄧淑儀

29x08 2014.03.04 - 傭?奴?

  • 2014-03-04T11:35:00Z25m

印傭Erwiana被虐一案,引發全城關注。案中受害女傭因怕丟失工作,以及擔心未能償還中介費,一直啞忍女主人虐待,情況令人側目。這次案件背後,反映著外傭被中介剝削的辛酸,因知識水平有限而沒法求助的無奈,只能任人宰割,情況與現代奴隸無異。在香港這個自恃文明的社會,到底出現了什麼漏洞,而縱容這種惡行發生? 有外傭工會去年4月訪問了3000名女傭,分別來自印尼、菲律賓、泰國、斯里蘭卡等地。58%受訪者曾被言語辱罵,18%被施加肢體暴力,更有6%被性騷擾。調查亦有了解她們的居住情況。37%受訪外傭每日工作16小時,近一成則要工作19小時。 外傭與僱主本應互惠互利,達致雙嬴;外傭掙到錢養活家人,僱主可以把家庭瑣事交托女傭,然後安心工作。特別是香港地方小,外傭和主人家庭共處狹小一室,即使不把對方視為家人,亦理應關係緊密,生活同步。到底怎樣的相處方式和態度,才可以令大家和平共處,互相體諒,各取所需? 記者:錢芷蕾

2014-03-11T11:35:00Z

29x09 2014.03.11 - 自由玩

29x09 2014.03.11 - 自由玩

  • 2014-03-11T11:35:00Z25m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列明,兒童應有權利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但現實情況是孩子要上學、上補習班、上興趣班,失去了遊戲的時間,連帶衍生出來的歡樂、創意、社交能力都喪失了。即使有時間「玩遊戲」,但當中不少是被「規劃」,滲進教育成份的。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鼓勵父母,每日給小朋友一小時的自由遊戲時間,鼓勵家長讓小朋友多遊戲,享受真正的童年。 有團體指出,近年家長都支持小朋友遊戲,但往往更著重透過遊戲於學術等方面的得著,令小朋友未必真正享受遊戲的樂趣。故由去年開始提倡「社區共建遊樂場」,讓小朋友利用天然資源,進行各類型遊戲項目,啟發小朋友的創意。 不少家長都指出,希望小朋友有愉快童年,有人選擇讓小朋友每天自由遊玩,寧願壓縮做功課、溫習的時間,亦有家長即使希望給小朋友玩,但礙於功課太多,難以實行。本集會探討家長為小朋友安排遊戲時的考慮,及讓小朋友每日自由玩一小時的情況。 記者:黃雅宇

29x10 2014.03.18 - 無處不在的輻射

  • 2014-03-18T11:35:00Z25m

輻射簡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前者例如是核爆、X光等,可以改變人體基因排序,對人體有即時影響。所謂非電離輻射,是指低能量的電磁輻射,它的能量不高,只會令物質內粒子震動、溫度上升。 近年流動電話網絡速度愈來愈快,意味著手機基站數目及其輻射量大增。據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回覆,目前全港約有32000台手機基站。不少住在大廈高層的住戶投訴出現頭痛、失眠、耳鳴的徵狀。我們訪問了旺角花園街、元朗、黃竹坑等居民。 我們邀請理大電力電子研究中心主任,在旺角街頭及花園街大廈天台測度輻射,度數雖然沒有超過標準,但居民指每天在低量輻射下生活,並不放心。此外,專家亦指出日常生活充滿輻射,例如手機、WIFI、微波爐等。 記者:張慧敏

29x11 2014.03.25 - 馬背上的風采

  • 2014-03-25T11:35:00Z25m

香港協辦08年北京奧運馬術項目比賽,令騎馬這項運動漸受關注,今年馬年更掀起學騎馬熱潮。有中產家長不惜每月花費萬元,讓子女參加騎術訓練課程。 賽馬會轄下共有3間公眾騎術學校,分別位於屯門、薄扶林及鯉魚門公園,提供針對15歲或以上人士的「大馬班」,及供6至14歲青少年報讀的「小馬班」。另外,本港還有5所私人騎術學校,每堂學費由300多元至600多元不等。 國際騎術中心現有約30名兒童學員,部分人認為「現在小朋友若只懂彈琴,報小學也不會獲加分,要學特別的運動才可加分」。有騎術教練表示,學騎馬除可訓練小朋友獨立,亦可以訓練其平衡力、自信心及反應等,「好過整日對着手機」。 記者:廖婧希

29x12 2014.04.01 - 菲林之美

  • 2014-04-01T11:35:00Z25m

菲林攝影是上世紀主要的影像媒體:戰爭的慘烈、天災的無情、領袖的風範、百姓的生活…過去人和事的影像由菲林底片一一保留,讓後世人窺見、懷緬。 數碼科技的發展令菲林攝影由上世紀末開始,逐漸由數碼攝影取代。電影、電視、報章、雜誌等等的商業媒體早已棄菲林而取數碼;加上互聯網和移動裝置便利了數碼資訊的流傳,普羅大眾亦加入成推動數碼影像的大軍。 數碼洪流雖無可逆轉,但仍有有心人以不同的方式,試圖延續菲林攝影的光芒,讓活於數碼科技世界的年青一代,懂得欣賞菲林攝影的美。 記者:鄧淑儀

29x13 2014.04.08 - 戀愛終止式

  • 2014-04-08T11:35:00Z25m

戀愛是人生必經階段,亦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課。當中的酸、甜、苦、辣,分分鐘的牽引著我們的情緒。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承受得起這一課的考驗。 本港曾經發生為情自殺,以及手法兇殘的情殺個案,港人因感情狀況引發的情緒問題令人擔憂。有戀愛輔導機構指出,一般人處理感情問題的態度,大多由家庭環境形成,如父母離異者會對愛情缺乏信心,出現依賴或佔有慾較強的情況。隨著本港離婚率上升,亦令這個情況不斷惡化。除此之外,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容易把愛情挫折放大,負面情緒不斷累積而鑽牛角尖。 這一集《星期二檔案》,會透過不同個案的失戀故事,探討面對戀愛終結時該如何自處,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正確的愛情觀,避免下一場戀愛終止式的來臨。 記者:錢芷蕾

2014-04-15T11:35:00Z

29x14 2014.04.15 - 起跑

29x14 2014.04.15 - 起跑

  • 2014-04-15T11:35:00Z25m

近年,本港興起跑馬拉松熱潮,不時舉辦馬拉松比賽。跑馬拉松是一項進行很長時間的運動,在比賽上,即使羸在起跑線上,若過程中堅持不住,仍是得不到理想的成績。跑馬拉松絕對是跑手對個人的挑戰,考驗他們忍耐力、意志、自信心及體能。 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初時認為跑馬拉松是一件痛苦及不可能完成的事。他們怕辛苦,缺乏自信,不敢於挑戰自己。有團體舉辦跑步訓練計劃,為青年設計課程,讓他們初嘗長跑的滋味。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亦慢慢體會馬拉松精神。 記者:關麗雯

29x15 2014.04.22 - 無情海燕

  • 2014-04-22T11:35:00Z25m

2013年11月6日,被稱為世紀最強大的超級風暴海燕橫掃菲律賓東部,釀成超過六千人死亡,近四百萬人無家可歸。經過將近五個月,救援工作正逐步退出災區,意味著更艱深的工作正在展開:重建城市和家園,以及那些看不到的心靈重整工作。 Rosita,她的一歲女兒和丈夫在颱風吹襲時疏散到一間學校,但她父親、姐姐和弟弟都淹死了。親人喪生和社區遭受空前破壞,令Rosita留下心理陰影。結果,她在兒童友愛帳篷得到輔導。救援團體設立了11個這種帳篷,專門為婦女提供社會心理支援,令Rosita得到心靈慰藉。 記者:阮小清

根據內地公安部網站披露,直至2013年,中國汽車駕駛者增加至2.75億人,機動車達到2.5億輛,按照國際標準,中國經已邁進汽車社會行列。不過,不少人認為,中國在統計學上成為汽車社會,卻還沒具備真正成熟的汽車社會的質素。 去年十月,內地一條有關行人闖紅燈現象的微博走紅網絡;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這就是「中國式過馬路」。此微博一出立刻引發網友共鳴,一天內被近十萬人轉發。 「中國式過馬路」其實不只是公民素質的問題,也是城市規劃、道路設計和交通管理的問題。外國設計紅綠燈行人等候時間是經過科學調查和測算的,例如德國人忍耐限度是60秒,英國人則是45-60秒,但中國的紅綠燈動輒出現150秒、240秒,甚至更長的等候時間,難道中國人就比外國人更有耐性? 記者:王玉娟

近十年,中國的道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網以高速發展。機動車達到2.5億輛,駕駛者增至2.8億人,中國已從「單車王國」邁進「汽車社會」。 2013年世衛估算,中國交通意外死亡人數,超過二十七萬,是全球之冠。高速公路上,大型貨車違章佔用快車道、超車道,誘發交通事故;有些司機肆意闖紅燈、隨意逆線行車;還有些在開車時顧著用手機發短訊。 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交通規則開始在全國各地正式實行,規定對闖紅燈、遮擋車牌、酒後駕駛、超載等行為的處罰更加嚴厲。 據了解,一些省份的長途貨車車主,會事先向地方部門繳納罰款費用,例如河南,罰款分為年票、月票兩種,繳款後就可以超載行駛,有效期限內不用再交罰款。 記者:王玉娟

近年內地馬路上不時發生敲詐勒索個案,一些原本樂於助人的好人,最後反被誣告為壞人,甚至入罪受罰。不少人聲討中國人為何變得如此冷血,中國社會為何淪落至如此冷漠。 微博上流傳的一些調侃《中國式攙扶》的說話:「馬路上做好心幫人,都要風險評估」、「做好人,要先找證人」。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談方,兩年前成立了攙扶老人風險基金,專幫一些攙扶老人後惹上官司的路人,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深圳於去年八月頒布《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規定被救助人主張其人身損害,是由救助人造成的,應負責拿出證據,如揑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應被追究責任。 記者:王玉娟

29x19 2014.05.20 - 傷殘新鮮人

  • 2014-05-20T11:35:00Z25m

近年因傷患,各種疾病而導致肢體傷殘的人士與日俱增,單是中風病患者及截肢人士,每年已達到25000人,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傷殘病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身體需要無疑重要,在重投社會的路上,他們要克服的心理障礙更是不容忽視。不少患者在得知傷殘後,無法面對自己的缺憾,終日自我封閉,拒絕外界的支援,漸漸與社會疏離,這不但耽誤了康復的進度,更對傷殘病患者及其家人,朋友造成傷害。 除了專業人士的幫助,有一些已經接受事實,正面人生的傷殘人士也會對這些傷殘新鮮人士產生積極的影響,同為傷殘人士的人對他們的心理影響會更加有效,他們有一種同理心,互相傾訴的感受會產生共鳴,這些人是如何打敗自己的消極心理,又是如何輔導這些傷殘新鮮人呢? 記者:廖婧希

2014-05-27T11:35:00Z

29x20 2014.05.27 - 沉香塚

29x20 2014.05.27 - 沉香塚

  • 2014-05-27T11:35:00Z25m

土沉香是屬於瀕危植物物種,其分泌的樹脂非常珍貴,以致近年香港多次發生土沉香樹遭人砍伐及盜取的案件。 現時警方對涉及砍伐土沉香的人士主要以盜竊罪,刑事損壞等罪名作出檢控,根據警方數字,去年有關土沉香的刑事毀壞案件有九十六宗,截至今年四月就有三十四宗。 大嶼山白銀鄉原本有百多株土沉香,大部分是屬於風水林的樹本,因為沉香是香港常見植物,近幾年沉香幾乎被伐光,近年這趨勢擴展至郊野公園及西貢馬鞍山一帶,有說香港野生土沉香幾乎已被伐光。土沉香會不會因為珍貴的樹脂而快將滅絕呢? 記者:張慧敏

2014-06-03T11:35:00Z

29x21 2014.06.03 - 六四.25

29x21 2014.06.03 - 六四.25

  • 2014-06-03T11:35:00Z25m

1989年發生的六四事件距今廿五年,當年位列通緝名單的學生領袖,以及被點名的知識分子中,不少人流亡海外。廿五年過去,他們對當日學生運動,對今日中國狀況有何看法? 本集走訪了美國及台灣,了解幾名於名單上的學生領袖及知識分子,包括王丹、周鋒鎖、嚴家祺和沒有被通緝的沈彤等。他們廿五年來過著怎樣的生活,回看民運對他們人生的影響,以及怎樣將六四事件的歷史和當中的精神傳承下去。 記者:黃雅宇

29x22 2014.06.10 - 母乳革命

  • 2014-06-10T11:35:00Z25m

近年不少年輕母親選擇餵哺母乳,衛生署根據世衛建議,大力鼓勵母親在嬰兒首六個月餵哺母乳,醫管局去年推出「愛嬰醫院」認證計劃,鼓勵產婦進行母乳餵哺。統計顯示,八成多產婦出院時學會以母乳哺育,但根據衛生署統計,以純母乳餵哺嬰孩到四至六個月大的比率只餘下19.1%。 有餵哺母乳的媽媽指,由於社區和職場支援嚴重不足,她們要堅持餵哺面對很多困難。也有在職媽媽表示公司不願意配合,沒有提供地方讓她們「擠奶」,有些人只能在廁所內進行,令她們感覺不受尊重。 記者:黎頴然

每年六月,內地舉行高考,一些重點大學依然讓學生爭得頭破血流,十幾歲的學生如何突圍而出呢? 河北省一個不出名的小城市,卻有一所出名的中學,叫衡水中學。這所學校連續十四年在河北省高考中奪魁,在全國中學裡算是一個傳奇。2013年,衡水中學囊括了河北省文理科狀元,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超過一百人,還有七十多人考入港大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究竟學校如何訓練出一班精於考試的學生?被稱為超級高考工廠,學生每天作息時間究竟如何? 記者:廖婧希

在內地,每年六月整個社會最關注的話題就是高考。考試期間,為了讓考生有安靜的環境,工地要停工,學校附近的街道車輛禁止鳴笛。 毛坦廠中學在考試前兩日,會在選定的吉時,用巴士車隊送數以萬計的考生到考試的城市,大家會敲鑼打鼓,燃放爆竹來歡送考生,希望他們能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夜晚有不少考生放孔明燈祈福,場面非常壯觀。 學校以及家長的殷切期盼下,學生的心理壓力自然會增大,處理不當隨時會發生悲劇,溫州平陽縣有高三學生在一天晚間自修時,突然從五樓的教室窗口跳下去身亡,父母悲痛莫名。 高考被視為是一場「一考定終身」的考試,雖然也有大學在嘗試轉型,不單只看學生的高考成績,但內地教育界認為,中國面積大且人口多,要變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者:廖婧希

29x25 2014.07.01 - 不是大學生

  • 2014-07-01T11:35:00Z25m

踏入七月,是中六學生最緊張的日子,因為要面對文憑試放榜。能否升讀大學,「有沒有前途」,彷彿就看這一次。 本地中學生一直背負沉重壓力,在大眾期望的目光下成長,根本沒有空間思考升大學的意義,甚至不曾想過升大學以外的出路。目前本地升讀大學的課程琳瑯滿目,不少未能直接考上大學的學生和家長,亦不惜投下大量金錢讓子女得到一張「沙紙」。但到底升不到大學是否代表沒有前途,代表人生走向失敗?抑或不論升學與否,認清自己的人生目標才最重要? 本集《星期二檔案》會透過一些「不是大學生」的個案,從家長、校長、學生角度,反思是否不讀大學人生就是失敗,以及認清人生目標的重要,希望以當中的勵志故事,為本屆中學文憑試學生打氣。 記者:錢芷蕾

2014-07-08T11:35:00Z

29x26 2014.07.08 - 賭.逃

29x26 2014.07.08 - 賭.逃

  • 2014-07-08T11:35:00Z25m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在巴西舉行,全城掀起足球熱潮,不過在全城陷入足球狂熱的同時,不少志願機構提醒市民,睇波不賭波,因為每屆世界盃都有不少球迷沉迷賭波,所以社會各界希望球迷以不賭世界盃的心態,去觀賞世界盃各場賽事。 自2003年足球博彩合法化,社會各界很關注賭波人數有否上升,輾轉經過十年,有戒賭機構進行的調查顯示,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是容易令人沉迷賭博的關鍵時刻。沉迷賭波的賭徒多為年輕人,二十五歲佔一成一,比其他賭徒多百分之七點六,二十六歲至三十九歲賭波的成年人有四成八,所以戒賭機構希望政府提高合法賭博年齡至二十一歲,藉此延後年輕人接觸賭博的機會。 五月二十一日明愛展晴中心獲邀出席澳門幸運博彩業職公工會主辦的論壇,希望提醒公眾不要沉迷賭博。該工會是澳門規模較大的賭場從業員,主要會員是荷官。澳門以博彩業為經濟支柱,但過去有不少人因賭博而自殺,所以2012年澳門將入賭場的合法博彩年齡提高至二十一歲,香港如何借鑑澳門經驗? 世界盃開鑼至今,已有數人據悉因為賭博自殺身亡,一些有賭癮的過來人如何看賭博對人生的影響? 記者:張慧敏

29x27 2014.07.15 - 愛.分享

  • 2014-07-15T11:35:00Z25m

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持續,一班市民,本著平等分享的信念,帶同物資,走入社區,與弱勢社群分享,期望可以藉此重建社區網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有青年人,憑藉舉辦音樂會,集合民間的物資,與機構合作教授基層小朋友音樂。他們都抱著「分享」這信念,將既有的,與他人分享,並不存在受助者,施予者的關係。 平等分享行動的發起人BENSON於2011年,政府派發六千元時,反思派錢與縮窄貧富差距的關係,開始於深水埗區,探訪拾荒者與無家者,並慢慢認識一班有心人,組成「平等分享行動」。 行動舉行至今約三年,一直沒有組織,沒有架構,亦沒有專頁。只靠參與者各自的聯絡網絡散開。他們形容自己是一盤散沙。今年起會每月定一次大行動,召集約二百人,散落於三至四區行動。 二十出頭的李林風為樂隊成員,去年發起一換一概念音樂會,以低廉價錢出售演唱會門票,但要求觀眾帶同罐頭等物資到會場,然後透過「平等分享行動」分發物資。今年則與另一團體合作,鼓勵觀眾捐出鋼琴書,為基層小朋友提供學習鋼琴的機會。 到底這兩班聲稱不是義工,不是救濟,但出錢出力幫助弱勢社群的人,因著甚麼信念去做?當親身接觸不同社區的基層人士,對他們有何啟發?如此沒有組織架構的一個群組,為何可以慢慢擴大?而以一批沒有組織架構的人士,他們都想辦法去改善貧富懸殊之時,我們的社會,出了甚麼問題? 記者:黃雅宇/賴詠霖

29x28 2014.07.22 - 仁心無價

  • 2014-07-22T11:35:00Z25m

中醫逐漸普及,特別為老人家歡迎,但香港中醫費用不菲,中藥越來越貴,政府中醫服務亦有限,而且收費較西醫貴。兩位出身基層的年輕中醫有見及此,決定放棄部分工作時間,分別在幾年前開始,與兩間社福機構舉辦中醫義診,贈醫施藥,以自己的專業,幫助老人及基層勞工醫療需要。 另外,一名同樣出身基層,學貫中西、分別有生物化學及中藥博士的中醫師,年屆退休之齡仍積極上門為老人義診,贈醫施藥,見證中醫義診在港發展。 本集會探討為何年輕醫師不以醫術多賺錢改變自己生活,而要義診助人,在義診過程中看見甚麼社會問題?當中有何滿足感,又經歷多少無奈?他們是怎樣改變了受惠的老人及基層勞工的生活? 記者:李朗怡

本港社會一直提倡對家庭暴力「零容忍」,但是在過去十年,平均每年的虐待配偶/同居伴侶的個案超過3,000宗,隱蔽的個案多不勝數。傳統男尊女卑,中港婚姻、情緒控制、暴力觀念、成長經歷、婚姻等都是家庭暴力下隱藏的問題。 過去五年,平均每年三千多宗家庭暴力個案中,超過八成的受虐者是女性,超過六成的施暴者是她們的丈夫。隨著中港婚姻普及,受虐者涉及更多新移民婦女。 對於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來說,「家醜不出外傳」,即使她們長期承受身體及精神虐待,但她們都不願意主動向外求助,這助長施暴者繼續以暴力去控制她們。 美琼被丈夫虐打長達十多年,一直沒有向外求助。有一天,丈夫企圖使用一個鐵鎚去襲擊她,終於令她醒覺。「如果你讓伴侶以一巴掌、一拳打你,成為習慣,以後吵架就是用暴力,你便一輩子。」美琼鼓勵遭受家暴的婦女要向外求助,儘早將自己帶離困境。 現時,本港多間社福機構及社會福利署舉辦施暴者輔導計劃,讓參加者認識暴力及其影響,兩性平等觀念,情緒控制及自我認識等。Ben與太太雖然就家庭暴力參加十多次婚姻輔導,不過BEN失控時仍會對太太動手,令他很困擾。前年,他自願參加輔導計劃,計劃助他找出根本問題,現時他形容跟太太的關係像新婚一樣。 記者:關麗雯

網上搜尋有關兒童目睹家庭暴力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可參考的資料不多,這反映社會對於家暴對兒童造成影響的重視不高。可是,家庭暴力對兒童的行為、情緒、人際關係、暴力觀念,以至他們成長後的影響都不容忽視。 根據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一份有關兒童目睹家暴對日後影響的研究顯示,五百多名受訪者中,有約五分之一的人曾於18歲前目睹家中發生暴力事件。最常見的是辱罵對方,其次是用硬物傷害對方身體,拳打腳踢或掌摑對方。當時,他們會感到驚慌、難過及憤怒。部分受訪者認為對他們童年及成長後的影響包括缺乏自信,情緒不穩及與家人關係惡劣等。跨代暴力循環現象會否發生? 記者:關麗雯

29x31 2014.08.12 - 留住本土語

  • 2014-08-12T11:35:00Z25m

在香港,人人都說廣東話,有部份人更對於市面上出現愈來愈多簡體字,以及教育局推行「普教中」甚為抗拒。但原來,在香港最早出現的語言並不是廣東話,而是圍頭話、客家話等「本土語言」。但隨著城市發展,這些語言正逐漸在香港消失,有專家估計,假如新一代不去學習或保育這些語言,它們將於五十年後於香港消失。 六月初,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公布了首份「非遺」清單,共有四百八十項本地文化入選,其中包括納入「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類別的圍頭話和客家話。 老一輩對於這些語言有可能在香港消失有何看法?新一代有多少人仍懂得聽和說這些語言?它們在香港現時的保育情況又是怎樣? 記者:黎穎然

29x32 2014.08.19 - 捨不得牠

  • 2014-08-19T11:35:00Z25m

隨著社會環境及文化轉變,現代家庭結構亦起了變化,對於不少獨身人士或不打算生育的夫婦來說,寵物成為生命中重要的家庭成員。假如要面對重要如家人的寵物離世,主人又要面對怎樣的心理關口以及旁人匪夷的目光? 外國曾經有研究指出,當寵物死亡,主人要面對的哀痛強度與失去親人可能不相上下。他們會對失去寵物感到難以置信、對獸醫感到憤怒、對自己的疏忽感到內疚等等,特別是怕表達悲傷時受到社會的嘲笑,結果不少主人選擇壓抑,與不理解自己的親友日漸疏離,演變成嚴重的抑鬱症或情緒病。不少非牟利機構覺得,相比外國,本港欠缺對寵物離世而情緒受困者的支援。 面對生死從來不容易,而寵物壽命無疑比我們短促,在享受寵物陪伴所帶來的快樂的同時,我們必須有迎接牠們先離世的勇氣和正確態度。 記者:錢芷蕾

2014-08-26T11:35:00Z

29x33 2014.08.26 - 好棒

29x33 2014.08.26 - 好棒

  • 2014-08-26T11:35:00Z25m

棒球是一種全面性運動,不單可以增加體格、判斷能力,還可以鍛鍊團隊合作精神。棒球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已經流行多時,香港棒球總會2007年成立了女子棒球隊。 女子棒球隊並非奧運及亞運項目,兩年一度的世界盃棒球賽是香港女子棒球隊的最高目標。本年九月,香港女子棒球隊將會前往日本參加棒球世界盃,為了獲得佳績以獲取政府資助,隊員們一直都苦練球技。 這一集,我們會紀錄香港女子棒球隊的訓練情況。她們為甚麼會加入女子棒球行列?當中得與失又是甚麼?香港缺乏標準棒球場,政府在推動這運動方面又不及其他運動,為何她們仍會如此鍾愛? 記者:廖婧希/葉天詠

29x34 2014.09.02 - 入閘.出閘

  • 2014-09-02T11:35:00Z25m

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就本港政改建議作出決定,政改「五步曲」走到第二步,下一步能否走下去,將視乎行政長官提出的政改方案,能否獲全體立法會三分之二支持通過。 從去年底,特區政府就政改展開諮詢,坊間不同人士、團體和學者等,紛紛提出不同的方案。建制派及泛民主派之間方案分歧極大,當中「公民提名」或「公民推薦」是否違反基本法、何謂普選「國際標準」,及全票制或過半數提名是否屬高門檻等,都備受關注。今年七月,行政長官就政改向中央提交報告,到現時人大常委會正式作出決定。本集新聞透視將探討「落閘」以後,達成一個各派都能接受的「中間方案」空間到底還有多大? 現時本港政改發展是如政府所講進入迎接普選的「大直路」,抑或仍然荊棘滿途? 另外,在一片爭議聲中,提出「佔領中環」的團體及「反佔中」團體,分別發動民間公投和簽名運動,各自有大批支持者,社會氣氛更形對立,僵局亦漸形成,在意見愈見分裂的情況下,是否更無助普選方案達成共識,商討空間更窄? 有否方法拆解僵局? 繼續各持己見政制可能原地踏步,對未來政局和政府管治又會帶來什麼後果? 記者:宋紫晧

Season Premiere

2014-10-05T11:35:00Z

30x01 2014.10.05 - 佔中

Season Premiere

30x01 2014.10.05 - 佔中

  • 2014-10-05T11:35:00Z25m

「佔中行動」提早啟動,並擴散至港九不同地區。 警方出動以千計防暴警察、施放八十多枚催淚彈驅趕示威者,以萬計市民散去又集結,佔領香港核心地區,金鐘、中環、銅鑼灣、旺角,高叫「梁振英下台」、「我要真普選」口號! 學聯呼籲大專生和中學生無限期罷課,又呼籲全港市民罷工罷市,教協發起罷課罷教,教聯則敦促教師緊守崗位,冷靜應對政治衝擊;事件發展遠超許多人想像! 有學生曠課參與佔中,有校長高呼政治遠離校園,有中年爸爸冒著被捕風險願作「死士」,有專業人士批評行動犧牲香港經濟利益,有擦鞋老伯說生計受損也無妨,有酒樓老闆稱生意受累近一半...... 香港人怎樣看待這場抗爭?事件又會演變成怎樣的結局?

30x02 2014.10.12 - 罕有疾病

  • 2014-10-12T11:35:00Z25m

罕有疾病泛指患病率極低,很少見的疾病。香港每年均有罕見病新增個案,個案數目雖然不多,但是對患者構成嚴重健康威脅。 前段時間的冰桶挑戰,讓全世界的人們關注到ALS,即「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這種病,香港肌健協會在短時間內籌款兩千多萬,是過去十六年來籌款總數的二十倍。社會將目光集中在這群ALS患者身上,但事實上,香港還有很多罕見病人同樣需要幫助。 由於罕見病人數量少,醫護人員缺乏相關的醫療經驗,病人的確診期漫長,而香港政府還沒有對罕見病做出定義,因此很多病人獲得的支援不夠,罕見病藥物缺乏,費用高昂,這讓很多病人及其家庭背負沉重的經濟壓力。 香港擁有世界先進的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高質素的醫療系統,然而對於罕有疾病的防治和保障政策,卻落後於歐美以及亞洲區鄰近地區。 罕見病人面對的困難是什麼,他們又如何生存下去? 記者:廖婧希

30x03 2014.10.19 - 誰還在閱讀?

  • 2014-10-19T11:35:00Z25m

可能是很多人的感受:「當今社會識字的人多了,閱讀的人卻少了。」 過去三年,有機構就港人閱讀風氣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今年港人喜愛閱讀的程度最低。 有智庫組織以問卷成功訪問一千名15歲或以上人士,40.6%表示過去半年有閱讀習慣(最少閱讀十頁以上與學習無關的同一本書),較去年低6.3%;以10分為滿分,受訪者表示喜愛閱讀的程度平均是4.75分。 為甚麼香港在物質上可以富可敵國,但在閱讀文化上卻是一個貧瘠之城? 哪些香港人還在閱讀? 這一集,訪問了時事評論員、專欄作家李怡;一個在「我是超級書迷」比賽中,贏得「終極超級書迷大獎」的11歲女孩;一個由普通「師奶」變為積極推動親子閱讀的「故事媽媽」;一個擁抱閱讀、提倡「漂書」活動的年輕人。 記者:王玉娟

30x04 2014.10.26 - 撕裂與困擾

  • 2014-10-26T11:35:00Z25m

佔領行動至今二十多天,不同人對佔領立場不一,掀起家庭、職場及社交圈的矛盾與撕裂。有反對女兒支援佔領的父親要斷絕關係、有媽媽擔心每天在旺角佔領現場的兒子不安全,身心俱疲。 鑑於行動已持續多天,對廣大市民之生活作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少人的情緒更隨事件走勢而大起大落,其人際關係亦因觀點立場之不同而撕裂及困擾,跟親朋反目者更比比皆是,心理壓力大增。近日更有報道指有市民因而出現精神病徵狀,適切的專業支援實是刻不容緩。 亦有反佔中者稱不敢在網上、聊天群組發表意見,憂被"起底"及狙擊。 佔中引起負面情緒怎麼辦?專家建議切忌全天候監察佔領的消息,如感煩擾可減少或停止接收資訊,可聽少許音樂,本身有情緒或心理問題者,更要注意心情起伏。如果與家人、親友因佔中立場不同發生爭吵,應適時停止甚至暫離現場,讓彼此冷靜,忌一直聚焦於相同議題討論,應嘗試轉移話題,否則爭拗難休。 記者:王玉娟/黎穎然

2014-11-02T11:35:00Z

30x05 2014.11.02 - 劇.迷

30x05 2014.11.02 - 劇.迷

  • 2014-11-02T11:35:00Z25m

一套「來自星星的你」,掀起了一串「煲劇」潮,近年韓劇、台劇,受到不同年齡層的追捧。 有人愛電視劇劇情緊湊,有人試圖代入超現實或極浪漫的情節,嘗試彌補現實生活的不足,亦有人因為迷戀明星,務必以最緊貼的速度看完偶像所拍的劇集,久而久之迷上的異國文化,生活習慣亦隨之改變。 科技進步,煲劇極度方便下,預先下載不同種類的劇集及節目,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廢寢忘餐地煲劇,這些劇集,有何吸引之處?將劇中的情節與現實比較,發現有落差時,又會否令生活出現甚麼問題?「煲劇」又是否純粹因劇集吸引,或是有其他原因?本集希望透過不同年齡人士的個案,探討各自煲劇的原因。如果過分沉迷,又如何適時抽離? 記者:黃雅宇/李朗怡/賴詠霖

30x06 2014.11.09 - 烈火烙印

  • 2014-11-09T11:35:00Z25m

鄧苛娭在2011年白加士街大火中燒傷,當年她18歲。與其他少女一樣,她喜歡打扮、逛街,也注重外表。但自從出事後,她經歷前所未有的痛楚及緊接著的治療,促使她的性格上遭遇很大轉變。從以前偶爾有「小姐脾氣」,逐漸變得堅強,樂觀面對困境。加上她身邊的親友、醫護人員給她的鼓勵及支持,讓她感到自己不是孤身作戰。 「衡仔」張潤衡在1996年八仙嶺大火中被嚴重燒傷,一次的災難帶來深遠影響,除了他身體的創傷,更有心靈的挫折。但憑著堅毅不屈的精神,他沒有放棄自己,經歷過不少起起跌跌,過程中悟出不少人生道理。努力完成大學課程後,現在任職心理培訓導師,投身幫助更多人的行列,燃亮自己,照耀他人。 對於傷者來說,身體的創傷、痛苦,已是非常難克服,倘若社會不給予更多包容、關懷,反而投以奇怪的目光,將令他們更加難受。所以對於社會大眾的教育,其實對幫助傷者康復非常重要,讓他們遭遇不幸後,能真正忘記過去,重新起步走自己的路。 記者:張慧敏/楊阡仟

30x07 2014.11.16 - 告別小天使

  • 2014-11-16T11:35:00Z25m

不少父母都會形容孩子是上天賜的小天使,但事實上不是每位小天使都能健康安穏地在媽媽肚內度過十個月,來到這世界。過去十年,每年平均有170死胎,即每一千個活產嬰兒,便有兩個死胎。 孩子沒有在母體外生存過,但對媽媽來說,他卻確實存在過,血脈相連,甚至有感受過他的心跳和踢腳。嬰兒在母體內與媽媽感情與日俱增,面對小天使突然告別,媽媽、爸爸,甚至是小天使的哥哥姐姐要如何面對呢? 部分醫院的婦產科開始引入產婦哀傷輔導,由助產士、護士、醫生等人員,協助失去胎兒或嬰兒的產婦度過哀傷期,減低事件對他們日後的陰影。 即使胎兒已沒有生命跡象,媽媽還是需要透過引產,經歷陣痛,產下死胎。哀傷輔導小組事前會讓產婦了解引產過程,預早計劃胎兒產出後,會否觀看孩子或抱抱、要請誰來告別孩子、要否舉行宗教儀式、剪頭髮留念等。 記者:李朗怡

30x08 2014.11.23 - 三十而立

  • 2014-11-23T11:35:00Z25m

近年本港教育政策變化不斷,在專上教育方面,政府銳意增加專上教育學位,佔人口比例六成;放寬院校招收內地生;大學改回四年制等,都影響不少院校的發展。 今年成立三十周年的香港城市大學,由84年開校時只得五百名全日制學生,發展至今日,本科生學額及副學士課程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三十年間,城大由旺角中心搬到九龍塘,校舍逐步擴建,並由學院正名為大學。三十年間,城大怎樣因應著本港專上教育,以至香港社會的轉變而發展? 本集訪問了校長郭位、副校長林群聲、第一屆學士課程畢業生范家輝、創意媒體學院畢業生麥曦茵、早期已在城大工作的技術主任邱玉麟,以及從挪威來港讀學士學位課程的Adrian。 記者:黃雅宇/何英傑

30x09 2014.11.30 - 廣東歌已死?

  • 2014-11-30T11:35:00Z25m

音樂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象徵,亦標誌著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而最能代表香港文化的,就是廣東歌曲。廣東歌在七十年代,由開創口語歌曲的「歌神」許冠傑帶起;八十年代藝人如梅艷芳、張國榮、羅文等更是經典;一直至九十年代的四大天王,仍是廣東歌壇的一段輝煌時期。 不過隨著文化轉變,廣東歌手逐漸以偶像派為主,欠缺對實力的追求。網絡文化和盜版興起,令購買唱片的人減少,亦令廣東歌銷售模式轉向。加上韓流的興起,亦令大眾的音樂口味轉變。有廣東歌評論人認為,廣東歌的衰落,是因為港人覺得聽廣東歌不夠「潮」,令廣東歌的價值變得非主流。 一連兩集專題從廣東歌的價值及出路去分析,到底廣東歌曲在發展路上經歷了甚麼?它還有沒有出路? 記者:錢芷蕾

30x10 2014.12.07 - 廣東歌再生

  • 2014-12-07T11:35:00Z25m

自從前到現在,廣東歌珍貴的原因,就是保留了我們的文化、文字以及語言,令我們容易產生共鳴,這些都是普通話歌、外語歌所不能取代的。好的音樂在一個城市之中,亦可以幫助市民陶冶性情,建立思想及身份認同,同時留下回憶。 這是第二集探討廣東歌的出路。 David的唱片店位於旺角信和中心,他的店舖已在該處開業三十多年,見證著香港樂壇的興衰。他說從前店內七成是廣東唱片,後來已改成大部分以日韓唱片為主。從前歌手一推出CD,最少進過千張存貨,目前最當紅的亦只會進貨三、四十張,其他甚至只會進單位數的貨量。 因著網絡帶來的全球化效應,日韓、歐美歌曲攻陷本地音樂市場。面對如此強大的轉變和挑戰,發展內地市場似乎是不二之策,但在保留本地文化和商業發展背後,本地音樂人又面對甚麼掙扎?當中有何缺失?將來又有甚麼出路? 記者:錢芷蕾

30x11 2014.12.14 - 紅的看世界

  • 2014-12-14T11:35:00Z25m

的士是香港主要路交通工具之一,排在鐵路、專營巴士和公共小巴之後,彌補這些公共交通未能覆蓋的地區,以及日間交通工具未能涉及的服務時間,香港的士密度也是世界上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如果把香港城市裡面的一條條道路比作香港的血管,可以在香港各區道路上行駛的紅的則好比這個城市的紅細胞,為香港市民的出行提供便捷。 早於1920年,香港島已有的士行駛,並於1926年引入九龍。市區的士外殻為紅色,俗稱紅的,可以接載乘客來往香港島,九龍,新界所有有道路連接的地點。據運輸署2013年9月的資料,香港共有15250輛市區的士,每日服務的人次數以萬計。 科技發展,的士司機用電話接單是平常事,有些的士上面更是多達四、五台電話,這為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脅,不過這樣也可以增加的士司機的收入。 香港的士的營業現狀是怎樣?的士司機每天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他們心中的香港是怎樣?他們自己本身又有甚麼故事呢? 記者:廖婧希

2014-12-21T11:35:00Z

30x12 2014.12.21 - 細味2014

30x12 2014.12.21 - 細味2014

  • 2014-12-21T11:35:00Z25m

2014大上大落,辛酸苦辣,五味紛陳。有人覺得今年值得細味,本集嘗試透過茶、酒和咖啡三種都有細味價值的不同飲料,來代表三種年紀、背景和價值觀的香港人,一起去細味2014年。 茶;代表年長一代。深水埗信興酒樓老闆大小羅先生,會分享老齡化問題和文化遺產保存的問題。 紅酒;代表中年中產。一名酒商選了2009年的酒作為2014年的總結,認為這年份的酒既苦且酸,要放一會兒才好喝。他體會今年的經濟、股市和樓市都有多種變化,香港人應該如酒般歇一會,享受甘美成果。 咖啡;代表年輕一輩。二十多歲得獎咖啡師楊曜輝說,有錢寧願完咖啡店夢,也不情願買樓。而另一位二十七歲已完咖啡店夢的人卻從佔中反思自己。有人選擇冰滴咖啡這種需要沉澱,才可以令咖啡所有味道都散發出來的品種,來代表2014可能要回甘,才知這一年是甜還是苦。 記者:張慧敏

30x13 2015.01.04 - 寫一手靚字

  • 2015-01-04T11:35:00Z25m

在香港成長的孩子,唸幼稚園便開始學習提筆習字,做功課、默書、考試、與筆友通訊、抄寫歌詞、寫日記、寫生日咭/聖誕咭,不論是工作、學習和娛樂都會把一支筆握在手中,書寫人生。 但隨著電腦、智能電話進入我們的生活,執筆寫字的機會慢慢被鍵盤、手寫板取代,寫字的機會少了,寫出來的字也愈來愈難看。有每年都負責為學界舉辦中英文書法比賽的老師形容,學生寫字的水準一年比一年差。零六年考評局的考試報告亦曾批評,學生寫字潦草,筆畫含糊。 究竟他們如何重拾書寫的興趣?寫得一手好字又有何用處呢? 記者:黎頴然

Loading...